青春期
心理

   

厌学拒学:从“隐性抵触”到“完全拒学”的发展历程及干预要点

厌学拒学并非突然发生的“爆发式问题”,而是从 “隐性情绪抵触” 到 “显性行为抗拒” 的渐进过程。结合其发展逻辑,可按程度分为情绪抵触期、行为回避期、完全拒学期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有明确的表现特征、核心诱因和发展信号;而其整体发展规律可总结为“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抗拒”“从单一矛盾到多重困境”“从偶尔发生到固化习惯”。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说明:

一、厌学拒学的程度之分:从“心里不想” 到 “坚决不去”

1. 情绪抵触期(轻微阶段):“上学没意思,但还能忍”

核心特征:以消极情绪为主,行为上仍能坚持上学,但伴随频繁的情绪表达(抱怨、烦躁、抵触),无明显的躯体化症状或回避行为。

常见表现:每天上学前叹气、说“不想去学校”;抱怨 “作业太多”“老师太严”“同学不好相处”;周末提到 “下周要上学” 时情绪低落,但不会拒绝出门,也能按时完成基础学业。

核心诱因:单一矛盾触发(如某次考试失利、被老师批评、和同学有小摩擦),尚未形成“上学 = 痛苦” 的固化认知。

案例 1:小宇(初一)的 “碎碎念”

小宇小学时成绩中等,升入初一后第一次月考数学考了 60 分,老师在班会点名批评 “基础差要补”。之后他每天早上都嘟囔 “数学老师总盯着我”“去学校就怕数学自习”,晚上写作业时频繁摔笔说 “不想写了”。但他每天仍能按时上学,作业也能勉强完成,只是情绪明显比之前低落。妈妈觉得 “刚上初中不适应,过阵子就好”,没太在意,只是偶尔说 “别胡思乱想,好好学就行”。

2. 行为回避期(中度阶段):“能不去就不去,找借口躲”

核心特征:情绪抵触转化为具体回避行为,开始通过“找理由” 减少上学时间,伴随轻微躯体化症状(如头痛、胃痛),但并非完全拒绝上学(每周缺席 1-2 天,或只回避部分场景,如 “只不去数学课”)。

核心诱因:前期情绪矛盾未解决,叠加新的压力(如二次受挫、家长忽视情绪),开始将“回避上学” 作为缓解痛苦的 “被动选择”;此时已形成 “上学 = 压力 / 痛苦” 的关联认知,但仍有 “不得不去” 的现实顾虑(如怕家长责骂、怕落下太多功课)。

案例 2:小宇的 “周三请假”

情绪抵触持续 1 个月后,小宇开始出现更明显的行为变化:每周三(有两节数学自习)早上说 “肚子疼”,蜷缩在床上不想动。妈妈第一次带他去医院,检查无异常;第二次觉得 “他是装的”,硬拉他去学校,结果小宇在教室坐立不安,下午被老师劝回家。之后每周三 “肚子疼” 成了规律 —— 其他日子虽能上学,但数学课时总趴在桌上,作业只写语文英语,数学完全放弃。妈妈此时才着急,但主要反应是 “逼他学数学”,甚至请家教盯着,结果小宇对数学的抵触更强烈,开始说 “周三不想去,周五也不想去了”。

3. 完全拒学期(严重阶段):“死也不去学校,提都不能提”

核心特征:彻底拒绝上学,行为上坚决不出门(如锁门、哭闹、肢体反抗),伴随明显的躯体化症状(如剧烈头痛、恶心、失眠)或心理应激反应(如提到学校就暴躁、发抖);回避场景从“某节课 / 某天” 扩展到 “所有上学相关的事”(如拒绝穿校服、拒绝和同学联系、拒绝讨论学习)。

核心诱因:前期矛盾持续累积,形成“上学 = 无法承受的痛苦” 的固化认知,且通过 “回避上学” 获得了 “情绪缓解”(如在家能远离压力),逐渐形成 “拒学 = 安全” 的行为强化;此时往往已叠加 “学业断层”(落下太多功课,怕跟不上)、“社交退缩”(长时间不去学校,怕同学议论)等新问题,陷入 “越不去越怕去” 的恶性循环。

案例 3:小宇的 “锁门对抗”

妈妈强硬逼迫 2 周后,小宇在一个周一早上彻底爆发:妈妈催他上学时,他突然把书包扔到地上,大喊 “我死也不去!”,然后冲进房间反锁门。妈妈敲门他就砸东西,提到 “数学老师”“同学” 就哭着喊 “别逼我”。之后连续 2 周没出门,白天睡觉,晚上玩手机,看到校服就躲开,妈妈一提 “找老师补课” 就情绪崩溃。此时去医院检查,发现小宇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 —— 他不仅怕数学,更怕 “去学校被同学说‘装病’”“落下的功课补不上”,甚至觉得 “自己是个失败者”。

二、厌学拒学的发展规律:从“小问题” 到 “大困境” 的演化逻辑

1. 矛盾升级:从 “单一压力” 到 “多重困境”

最初的诱因往往是单一具体的矛盾(如学业受挫、人际摩擦),但如果未及时干预,会逐渐牵连出更多问题:

学业上:因回避学习导致成绩下滑,形成“学不好→更不想学→更学不好” 的循环;

人际上:长时间不去学校,与同学关系疏远,担心“回归后被孤立”,进一步强化拒学;

心理上:从“抵触上学” 演变为 “自我否定”(觉得 “自己不行”“融不进去”),甚至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
就像小宇:最初只是“怕数学老师批评”,后来变成 “怕数学”,再到 “怕同学议论”“怕补不上功课”,最后发展为 “觉得自己是失败者”—— 单一矛盾已扩展为 “学业 + 人际 + 自我认知” 的多重困境。

2. 行为强化:从 “被动回避” 到 “主动抗拒”

早期的“情绪抵触” 是被动承受压力的表现(“我不想,但没办法”);随着 “回避上学” 带来短暂的情绪缓解(如 “不去学校就不用面对数学,心里舒服点”),行为会被逐渐强化:

第一次“装病请假” 成功躲掉数学课,获得 “压力暂时消失” 的反馈;

在家时没人催学习、没人批评,获得“比在学校轻松” 的对比体验;

家长的“妥协”(如 “今天不去就不去吧”)会间接让孩子觉得 “拒学是有用的”。

这种“回避 = 舒服” 的反馈,会让 “被动回避” 逐渐变成 “主动选择”—— 小宇从 “周三不得不装病”,到 “知道装病能不去学校”,最后到 “主动锁门拒绝上学”,本质是行为被 “正向反馈”(暂时缓解痛苦)强化的结果。

3. 干预窗口:每个阶段都有 “可逆转节点”,越早期越容易

情绪抵触期:核心是“化解触发矛盾 + 接纳情绪”。比如小宇刚抱怨 “怕数学老师” 时,妈妈若能说 “被老师批评肯定不好受,咱们可以聊聊怎么应对”(而非 “别胡思乱想”),帮他处理 “被批评的羞耻感”,可能就不会进入下一阶段;

行为回避期:核心是“打破回避强化 + 小步回归”。比如小宇周三装病时,妈妈若不硬逼,而是先接纳 “你现在提到数学就难受”,再协商 “今天先去学校上其他课,数学课可以和老师说‘想在办公室自习’”(减少压力场景),同时帮他补基础数学(降低学业焦虑),可能避免发展为完全拒学;

完全拒学期:需“先解决心理困境,再谈回归”。此时不能急着 “逼上学”,而是先通过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抑郁,帮孩子重建 “自我价值”(如 “即使暂时不去学校,你也不是失败者”),再从 “和同学线上聊天”“去学校附近散步” 等小目标开始,逐步降低对学校的恐惧。

总结:识别“早期信号” 比 “后期补救” 更重要

厌学拒学的核心发展逻辑是“情绪积累→行为尝试→习惯固化”。家长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:把早期的 “情绪抱怨” 当成 “矫情”,把中期的 “偶尔回避” 当成 “故意偷懒”,直到 “完全拒学” 才重视 —— 此时矛盾已从 “单一问题” 变成 “系统困境”,干预难度大幅增加。

就像小宇的案例:如果在他第一次说“不想去学校” 时,家长能停下 “催促学习” 的惯性,先接住他的情绪;在他开始 “周三请假” 时,能避免 “硬逼” 或 “妥协” 的极端应对,而是帮他 “拆解压力”,或许就能在早期阻断发展链条。这也印证了 “问题发生有过程,干预要抓早” 的核心认知。

特别提示:感谢您的关注。我们鼓励有价值内容的传播。同时尊重原创,保护知识产权,如需转载,请务必完整保留文章出处信息(来源:湖北星灿教育及原文链接)。

咨询/预约/了解更多

欢迎添加方老师微信

也可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留言

Avatar photo

湖北星灿青少年潜能成长基地

湖北省星灿心智健康咨询有限公司、湖北星灿青少年潜能成长基地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创办的,位于武汉市汉南区原邓南中学,占地面积60亩,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。常年面向全国招收“沉迷游戏、早恋、厌学辍学、混迹社会、自制能力弱、抑郁焦虑、亲情淡漠、奢靡浪费、违反治安管理”等不良行为习惯的12~18岁青少年。 基地高标准高水准、务实创新、科学性地着力于孩子问题得解决以及孩子素质的全面提升。现有教育心理专家教授2人,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4人,双师型教师8人。教师的专业背景为教育学、心理学、体育、艺术及普通文化学科等。 采用“心理干预+行为训练+素质拓展+文化学习”四维一体模式,结合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、正念训练、户外拓展等科学方法针对性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。

相关推荐

暂无相关文章!